外白渡桥不远处的秦皇岛路,是浦江轮渡的所在地。此岸彼岸的过往中,黄浦江静静见证着这座东方都市的沧海桑田。旧时英国人“棉花码头”旁,由一座老仓库改建成的庞大画室里,俞晓夫和他的学生们用画笔和历史进行着时空逆反中的对话。
经旅居沪上的常州籍油画家刘伟光先生介绍,当代著名油画大家俞晓夫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家乡的记者。
一个半月时间里,临摹了600张《星火》插图
俞晓夫的祖父是位常州裁缝,父亲是海军某厂的工程技术员,母亲是一家设计院的技术员。
上幼儿园时,正值中苏友好时期,一次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斯大林侧面头像,老师赞叹:“你将来一定是个很好的画家。”
在孩子随意的乱涂乱抹中,俞晓夫的父母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。他们不仅为俞晓夫准备了绘画的纸笔,还在适当的年龄时,将他送到了上海著名的哈定画室,去接受专业的美术基础训练。于是,在此后的几年间,俞晓夫就有了每月2.8元钱的学画经费。
“2.8元钱,每个月要交钱,另外我还有车费。我父亲这个时候规定我,你乘车了你就不能吃零食,你要吃零食,你就自己走路。那我一般基本上是不乘车,买零食。另外呢,就是每个月可以购买两到四本美术资料,或者连环画等和美术有关的一些资料。在当时,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花费。”高中毕业后,俞晓夫被分配到上海客车厂工作。在那个年月里,上班其实也无所事事,于是俞晓夫开始拼命阅读,俄罗斯文学、法国文学,到处去借,如饥似渴地读,一边读一边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。
就在这段打发时光的日子里,他从一位同学那借到一叠前苏联《星火》杂志的插图。俞晓夫立马躲到工厂的小阁楼上没日没夜临摹,一个半月的时间里,他竟整整临摹了600张。就在临摹完最后一张插图的时候,已虚脱的他突然从阁楼上摔了下来,腿骨骨折、脑震荡。但他却依然欣喜:“正好就是在那一天,我已经把所有的画全部画结束了。”600张画里的人物形象,从此鲜活地存放在他脑海里,随时可以唤出来派上用场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1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